4月29日上午,南京晓庄学院发展论坛在我校方山校区音乐厅隆重举行,学校师生和校友欢聚一堂,回顾建校95年来的光辉历程,共同展望学校发展的美好未来。
江苏省政协党组成员、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教育部原副部长、江苏省原副省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南京市政协副主席陆永辉,江苏省委党史办公室主任邢光龙,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潘漫,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陶磊,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张生,江宁区区长洪礼来在主席台就座。
15所在宁兄弟高校领导、南京市相关部门和各区负责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江苏省慈善总会负责人,校友代表,学校离退休老同志及师生代表参加论坛。论坛以线上线下形式举行,校党委书记陈华主持论坛。
论坛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校长张策华在论坛上致辞。他回顾了95载风雨沧桑中学校波澜壮阔的办学历程,总结了95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德涵养、开放办学、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感谢了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省市领导、兄弟高校、广大校友等社会各界人士。他表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要把握教育强国、教育强省、教育强市新机遇,根据教育大会精神和省市共建晓庄协议要求,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坚定办学自信、坚决勇争一流、坚持敢为人先,实现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晓庄梦”。永远扎根南京、服务地方,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和南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作出新贡献。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代表国内外兄弟高校致辞,寄予了美好祝愿。他指出,南京晓庄学院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育人成效显著。衷心希望南京晓庄学院以建校95周年为契机,借势而进、聚势而强、乘势而上,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校友代表、1992届毕业生、南京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刘前树回忆了在母校的美好生活,赞叹母校的喜人成就,感恩母校的辛勤培育,感谢晓庄精神和行知思想的滋养,祝福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教师代表、食品科学学院院长周峰教授回顾了在晓庄执教的岁月,表示将用梦想点燃热情,用爱滋润心灵,以饱满的热情、努力向上的姿态,不忘初心,奋勇前行,为学校发展不懈奋斗。学生代表、幼儿师范学院2018级乡村定向师范生刘佳在发言中表示,身为晓庄学子,将勤奋学习,砥砺品格,锐意进取,矢志奋斗,在实践中传承发扬行知思想,祝愿晓庄再创新辉煌。
论坛举行了答谢仪式。潘漫、陆永辉、张策华分别为捐赠单位和个人、合作高校代表、南京市各区政府领导颁发捐赠证书、赠送陶行知先生手书,对社会贤达和校友代表的捐资兴学、战略合作表达诚挚的谢意。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作视频讲话,代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南京晓庄学院作为中国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发祥地,建校95年来,始终传承行知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深耕教师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学,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7万各类人才,其中涌现出无数教学名师和教育管理者,被誉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培养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力量。去年10月18日,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晓庄学院承办了全国“培养造就新时代‘大先生’研讨会”。同一天,师德教育馆开馆,行知教育思想深入传播,晓庄品牌的影响不断地扩大。他强调,面向第二个百年征程和教育强国目标,希望晓庄学院牢记教育报国使命,进一步围绕办好师范教育的第一职责,将陶行知精神融入师德师风建设,深入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科学凝练好优势特色学科发展方向,不断改革创新,提升师范人才培养质量,以“大先生”为目标,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校党委书记陈华指出,行知精神和红色基因是晓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葆大爱之心和赤子之心,传承行知精神,赓续红色基因,胸怀国之大者,培养时代新人。他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推进一流本科教育,以省市共建晓庄协议为抓手,努力建成省内一流、国内外知名,对南京区域发展有重要贡献的师范大学,为民族复兴培养和输送一批又一批“好老师”。他强调,全体晓庄人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吴政隆书记贺信和市委韩立明书记批示精神,以建校95周年为新起点,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传承行知先生教育理念,弘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推动晓庄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建设现代化典范城市,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论坛结束后,相关领导与嘉宾参加了“合作共赢 融合发展”座谈会和首届南京晓庄学院发展咨询委员会会议等活动。
论坛现场
任友群作视频讲话
陈华发表讲话
张策华致辞
兄弟高校、校友及师生代表致辞
答谢仪式现场
供稿:党委宣传部
编审:于扬、胡荣